東南網9月16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周佩青 通訊員 王婷婷)初秋的清晨,東海微瀾,薄霧輕籠。從福鼎漁井碼頭乘船出發,約半小時后,便抵達素有“南國天山”美譽的崳山島。
碼頭不遠處,“茶崳飯后”文創空間格外醒目。墻面由石塊與金屬網格組成,各色發光字牌點綴其間。階梯被燈帶勾勒,拾級而上,只見文創展示廳和休閑區等分區而設,處處透著文藝與生活的細膩交融。
“去年,《島嶼少年》綜藝在崳山島錄制,并開設了‘茶崳飯后’實體餐廳。隨著節目熱度消退,這個空間一度閑置,我們就接手過來,打造文創空間。”主理人歐陽婷婷一邊整理著展架上的文創產品一邊說。歐陽婷婷的父母皆是靠海吃海的漁民,家里還有兩個姐妹,都是土生土長的“島民”。早年,三姐妹像許多島上年輕人一樣,外嫁出島。
2015年,看著島上游客越來越多,三姐妹萌生回島創業的念頭,試著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成效立顯。三人又創立了“到此逢山”文創品牌,帶動父母轉業,也輻射帶動了更多本地年輕人創業。如今,隨著“茶崳飯后”文創空間投用,三姐妹的創業版圖進一步擴大。“我們打造集文創展示、黃魚餐廳、炮臺酒吧、咖啡店、戶外KTV和觀影區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以多元業態點亮游客的夜間時光。”歐陽婷婷說。
這份創業版圖成功落地的關鍵,是島上創新推出的“流水歸集分成”機制。不同于傳統一次性支付數萬元年租金模式,這一機制允許創業者按月營業額的一定比例繳納租金,每年封頂2萬元。“對我們來說,前期資金壓力大大減輕,真正實現了‘輕裝上陣’。”歐陽婷婷說。
沿著嶄新的環島路前行,柏油路面平整寬闊,一側是連綿起伏的青山,一側是廣闊無垠的海面,不時可見星星點點的漁船、忽起忽落的海鷗……當大片草場映入眼簾時,便抵達了崳山島的核心景點——天湖景區。大小天湖就靜臥在草場中央,夕陽下,它們如同兩面巨大的鏡子,倒映著橙紅的天幕。
草場旁的“此刻咖啡”里,守候已久的游客紛紛與日落合影。“這里能完整看到‘橘子海’——夕陽西下,海面泛起金橙色波光,美得像電影畫面。”店主梁釗是崳山島的“新島民”。他曾輾轉一線城市,最終被崳山島的寧靜與潛力吸引,起了在此創業的念頭。
讓他下定決心的,是“公建民營”帶來的便利。“房子是政府建好的,主體結構和基礎裝修都完成了,我們只需進行軟裝和設備投入,省下了幾個月時間和數萬元成本。”目前,“此刻咖啡”一樓已正式營業,主打精品咖啡;二樓計劃設立“手藝工坊”,面向全國招募雕刻、繪畫、陶藝等手工藝人駐島創作,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
隨著多檔綜藝取景播出,這座昔日冷清的海島頻頻“出圈”,成為濱海旅游的新晉網紅目的地。今年暑期,崳山島累計接待游客量達84680人次,同比增長33.4%。
與游客一起紛至沓來的,還有“歸雁”與“新燕”。據統計,近三年來,全島新增注冊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超50家,其中九成以上由35歲以下青年創辦,涵蓋咖啡茶飲、民宿露營、文創設計、研學旅行等多個領域。
在青年創業者帶來新活力的同時,崳山鎮村也在共建共享中獲益。目前,通過“流水歸集分成”機制等,鎮村收入增加153萬元,反哺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形成良性循環。“而且,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民宿管理、特產銷售等,收入渠道更多元了。”崳山鎮黨委副書記、宣傳委員鄭凱說。
責任編輯:趙睿
- 福鼎崳山島:民宿經濟興起 激活海島活力2020-11-06
- 崳山島:“漁業+旅游”,踏上富民路2020-05-04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