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與科普趣味體驗項目。(主辦方 供圖)
9月12日,廈門百年中山路步行街,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派對”:平日里游人如織的商業街區,空降了“玉兔號”月球車模型、方程式賽車和軍事投彈無人機。孩子們戴上VR眼鏡,瞬間“潛入”深海探索虛擬世界;青年人坐進模擬器,體驗賽車風馳電掣的快感;機器人在足球場上激烈拼搶,機甲大師在賽場上激烈比武 。
這場融合了前沿科技、互動體驗與科普服務的科學盛宴,是2025年廈門市“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現場,本次活動由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思明區政府等25個單位聯合主辦。
去年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將“科普日”提升為“科普月”,明確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 。今年,正是首個法定“科普月”的開局之年。“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科普日到科普月,持續性的“科普盛宴”,不僅是一次活動的展示,更是廈門多年來系統性構建“大科普”格局的一次集中呈現,在活動的參與互動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廈門探索實踐全民科普新生態的清晰脈絡。
深耕沃土
讓科學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城市的創新未來,根植在青少年心中。在廈門,科學的種子不僅被播撒,更被精心澆灌,結出了累累碩果。
2024年,在第3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來自廈門一中的陳澤齊同學斬獲了分量最重的“中國科協主席獎”,這是廈門科技少年時隔10年再次摘得該項殊榮。而在日前結束的第20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中,廈門選手一舉奪得5金7銀12銅,金獎和銀獎數分別占全省的83%和55%,創下歷史最好水平 。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并非偶然。它源于廈門充滿溫度的科教生態系統。
在9月12日的主場活動上,一個溫暖的場景打動了許多人:廈門市科協會同《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共同發起“知識就是力量?與科學家同行鷺島計劃”,鼓勵青少年通過寫信的方式與科學家交流,可以想象:當科學家親切地回應一個孩子的科學夢想時,傳遞科學家精神的火炬,便在無形中完成了交接 。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謝素原在現場表示:“科普不僅要把科學知識傳播出去,更要引導孩子們提出問題、敢于實驗、敢于創新,這才是創新的真正起點。”
實際上,廈門科學普及人文關懷的縮影,背后是強大的制度保障。近年來,廈門市科協與市教育局聯合組建了“中小學科學顧問專家庫”,一個由517位專家組成的“最強天團”。其中,鄭蘭蓀、戴民漢、鄭南峰等中國科學院院士,更是擔任市級中小學科學教育總顧問。去年,全市已有315位專家從庫中走出,受聘成為中小學的“科學副校長”,他們參與制定學校科學教育規劃,培訓科學教師,將最前沿的科研視野直接帶入校園。
與此同時,廈門正努力打破學校的“圍墻”。通過“館校合作”共建科普課堂的模式,全市80多家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和4家高校科協,已與200多所中小學簽訂協議。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館、植物園乃至企業的生產研發中心,都成為了孩子們的“實景課堂”,政策的支持助力將科學教育融入社會肌理的方方面面。
全民共享
打造“30分鐘科普服務圈”
如果說青少年是科普的未來,那么廣大市民就是科普的根基。廈門的“大科普”格局,致力于讓科學知識走出象牙塔,讓全民可感可觸可享。
目前,廈門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達17.7%,穩居福建省首位。這一數字的背后,是一個日益完善的科普公共服務網絡。
今年中山路主場活動的“科普奇妙市集”便是這個網絡的一個集中體現——從廈門科技館、廈門大學,到各類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30余家單位帶來了100多個互動項目,覆蓋健康、自然、法律等多個領域,將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前沿科普內容,以最接地氣的方式送到市民身邊。
這種“零距離”的科普體驗,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記者了解到,廈門正著力構建一個“30分鐘科普服務圈”。實現這一目標,廈門有著廣泛的基礎:遍布全市的85家市級科普教育基地、58家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20家市級科普大學和420座科普畫廊,都是廈門“大科普”工作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確保這些科普陣地的高質量運行,廈門市科協在今年4月發布全市首個科普教育基地地方標準,從制度上推動科普服務的標準化與專業化發展 。
“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上,廈門“科普增值服務AI智能體平臺”系統全國首發,通過AI賦能,打造了一個“科普+AI+教育”的智能生態,讓科學知識更生動、更智能地貼近青少年生活。
不僅如此,廈門科普的品牌影響力日益彰顯。“嘉庚號”海洋大講堂作為廈門科普工作的金字招牌,在全國40個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成為海洋科普的全國性品牌。廈門還建立起標準化的青少年科技競賽體系,涵蓋三大系列52項品牌賽事,每年近30萬名師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
從線下遍布的實體陣地,到線上無處不在的數字資源,廈門正在將科普服務織成一張細密的網,覆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厚植土壤
科普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在廈門,科普不僅是一項提升公民素質的公益事業,更被視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一個極具廈門特色的探索,是將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設計規范化、專業化的科普實踐線路,我們目前已推出研學線路500余條。”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廈門整合豐富的科普教育基地資源,大力推動“科普研學”產業化,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青少年科普研學首選目的地”。
2024年,全市各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普研學近5000場,總接待量超70萬人次。科普正在成為廈門一張獨特的文旅新名片。這種以市場為牽引的模式,也讓“廈門樣板”開始走向全國。依托成熟的運營經驗,廈門科技館的“足跡”已覆蓋青島、上海等30多個城市,成功實現了科普模式的對外輸出。
更重要的是,廈門的科普工作始終與城市的核心發展戰略緊密相連,圍繞廈門“4+4+6”現代化產業體系,各級科協組織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生產線”,為高質量發展厚植科學土壤。
據介紹,2025年,廈門以“生態文明、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為重點,圍繞科普能力建設、科技創新資源科普化等方面推進市域科普資源集散中心建設。同時,《廈門經濟特區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的立法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將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記者 張珺)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全面啟動 活動將持續1個月2025-09-04
- 首個全國科普月!來福州開啟奇妙的科學之旅2025-09-04
- 首個全國科普月福州市主場活動啟動2025-09-03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讓就近享老更有“醫”靠2025-09-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