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前市長、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案,被羈押363天后,以7000萬元(新臺幣,下同)交保,但臺北地檢署抗告成功,臺北地方法院將在9月15日開庭審理,柯有無可能再度被羈押?島內聲音不一,大多認為這次開庭不排除出現將交保金提高的狀況,柯文哲再被羈押的機會仍有,不過可能性非最大。
柯文哲因京華城案,自去年9月5日起遭羈押禁見,他在8日下午以7000萬元交保離開看守所后,北檢9日晚間即以尚有重要證人未調查完畢、柯交保后接觸陳智菡等證人、對同案被告喊話,隔空串證等理由提出抗告。臺灣“高等法院”11日收案后,12日下午結果出爐:撤銷原交保裁定,發回臺北地院更裁。
對此,邱毅接受中評社采訪時分析,他早在柯文哲交保前就預料到賴清德會采取“先放再收”的兩手策略。因為在“大罷免”大失敗后,社會輿論壓力龐大,何時要放柯的問題受到高度討論,賴為了止跌回穩、安撫輿論,法院勢必要讓柯文哲交保,但以賴的斗雞個性,勢必重現檢方無限提抗告的手法。
邱毅說,這就是“貓捉老鼠”的游戲,賴清德既要利用柯文哲交保來展現司法有彈性,化解民怨;又要靠檢方抗告、法院加碼保金,來摧毀柯文哲的人設,隨著保金提高,會讓社會輿論出現“柯文哲其實很有錢”的討論,借此打擊其政治形象。
至于檢方抗告的五大理由,邱毅認為,其中最具風險的是“與證人接觸”與“隔空串證”兩點。他舉例,柯文哲同車的陳智菡雖是證人,但屬于不同案子,難以構成串證;真正麻煩的是柯在交保當天的談話中,提及同案被告李文宗,可能被檢方認定為“隔空傳遞訊息”。
邱毅強調,雖然柯文哲當時的說法是出于對老同學同遭受司法迫害“抱不平”,而非“串證”,但檢方若刻意放大,仍可能成為法官提高交保金或再次收押的理由。
他預測,15日裁定時,法官在“高等法院”壓力與政治氛圍下,勢必不會維持原本保金7000萬的數字,最少會提高到8000萬,甚至可能達1億元。至于是否再度收押,邱毅評估“風險存在,但不算最高”。
他認為,從柯文哲案最新的民調顯示,民意已經出現對司法不滿的氛圍,民調顯示過半民眾不滿意北檢作法,甚至有四成以上認為柯是遭到司法追殺,這些因素都可能讓法院有所顧慮。
島內媒體人吳子嘉12日在網絡節目中表示,依他個人經驗及觀察,臺北地方法院可能仍會維持原本的裁量決定,但認為臺北地檢署應會繼續提出抗告。他還指出,柯文哲身為案件當事人,其發言可視為法律攻防一環;但若由親屬發出情緒性指控,反而可能對訴訟造成不利影響,建議柯家人要理性。
前民代郭正亮12日在網絡節目中預言三種結果走向,他表示,若再硬押柯文哲,恐怕會出事,接下來是否會爆發什么樣的政治抗議,他不知道,當然也包括柯文哲不知會做出什么事。
責任編輯:莊婷婷
- 賴清德采先放再收策略?邱毅:檢方或無限提抗告,來摧毀柯文哲人設2025-09-15
- 賴清德最怕的“黑天鵝”就是他自己2025-09-12
- “賴柯斗”為何賴清德敗陣?2025-09-12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王滬寧會見參加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臺灣2025-09-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