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福州大學臨床醫學創新班首批32名本科生正式報到,這標志著福州大學正式踏上醫學教育新賽道。
今年,福州大學醫學院首次招收本科生,開設臨床醫學和藥學兩大專業,共招收62名本科新生。迎新現場,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出的“醫工交叉”“雙導師制”“與同濟合作”等關鍵詞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據介紹,福州大學在化學化工、納米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擁有多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其中化學學科躋身ESI全球前萬分之二,工程學科排名全球前萬分之六。目前,學校已整合理工科資源,在課程、科研、實踐平臺三方面將理工學科優勢有機地融入醫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賦能新醫科人才培養。
記者注意到,福大專門設置了“醫學+X”的跨學科整合課程模塊。據介紹,“X”代表一系列與醫學相關的其他學科領域。當前,福大聚焦醫工交叉與智能醫學、腦科學與神經醫學、腫瘤免疫與細胞治療、生物材料與再生醫學等前沿方向,設計了智能醫學工程、生物醫學材料和精準醫學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分別開設一系列前沿課程,推動醫學與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結合和交叉。
福州大學醫學院執行院長黃劍東舉例,跨學科整合課程包括“醫學智能計算”“生物醫用材料”等,著重依托福州大學在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的平臺和科研資源,為學生利用Python、機器學習進行醫療數據分析和醫學影像處理的能力培養提供有力支持,同步引入生物醫用材料、藥物遞送系統等前沿內容,開闊學生科研視野。
“這些課程不是簡單‘拼課’,而是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如何服務于醫學,培養他們的跨界思維。我們要培養的是能用新技術創新解決臨床難題的‘科學家醫師’。”福州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楊黃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福大的“雙導師制”引發不少關注。記者了解到,每名創新班學生將同時擁有“基礎醫學導師”和“臨床醫學導師”。“基礎醫學導師”由醫學院專職教師擔任,指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幫助學生打牢科研根基;“臨床醫學導師”由省立醫院優秀臨床專家擔任,帶領學生深入臨床診療,同時共同探討臨床問題如何轉化為科學問題。目前,醫院已選拔135名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家擔任臨床導師。
此次與同濟大學醫學院的合作,更是福大醫學教育的重磅舉措。雙方在合作初期就達成共識:以“成果導向教育(OBE)”為核心,構建“醫工交叉”模塊、器官系統整合式的課程體系,積極借助理工科優勢賦能醫學教育。
記者從培養方案中看到,創新班學生在同濟大學學習期間,將采用“器官—系統整合課程”。“比如學心血管系統時,會同時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及臨床診療知識。”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陳剛進一步解釋整合課程的優勢,“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臨床思維,在實踐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對于“1年福大+3年同濟+1年附屬醫院”的分段培養模式,黃劍東說:“前四年打基礎、拓視野,最后一年注重‘以基礎反哺臨床’,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目標。”具體地講,第一年在福大,學生主要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和理工科基礎課程,培養基本的理工科科學素養,同時從第一學年起即安排學生進入附屬省立醫院進行見習;第二至四年在同濟,學生主要進行醫學專業課程學習,接受嚴格的醫學專業訓練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第五年回到福大后,學生將在附屬省立醫院進行臨床實習。(記者 蔣豐蔓 通訊員 劉燕 王憶希)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福州鼓樓區教育系統213人受表彰2025-09-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